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> 行业动态 > 正文
盖立亚能啃“硬骨头”,敢揽“瓷器活”,主持参与了4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,成功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、22项实用新型专利,被誉为国内机床行业的“硬核女人”。
\
\

本文刊于《中国妇女》杂志

盖立亚文静秀气,娇小柔弱,连声音都是绵绵的,没想到业内却称她“女汉子”。与疫情期间歇业在家的人不一样,从年初到现在她一直都在忙,“大年初六就上班了。”提到疫情她说,“当然会影响生产,像湖北十堰、襄樊等公司的大客户,因为封城,许多订单都被搁置了。汽车又是比较国际化的产业,最近国外疫情蔓延,整个行业链条都在放缓。”

\

但有机器的地方就需要机床,公司还有其他客户,“比如医疗行业,最近大火的口罩机,其中有些零部件就需要机床加工。”所以“这边不忙那边忙。”现在公司全面复工,盘点存货、物料配套组装,完成整机交付,后期跟踪服务……开足马力停不下来。

生了个孩子,产了台机床

早在2007年,盖立亚就在业内崭露头角。当时德国舍弗勒集团进入中国市场,抛出了一个大大的订单,但因为标准严苛,国内一时无人接招。盖立亚大胆站了出来,带领团队攻关。那时,她正怀孕,整个孕期都在跟图纸、现场较劲,临产前4天还在编写机床装配说明。后来任务完成,盖立亚幽了一默:我不但生了个孩子,还“生”了台机床。

正是这次攻关,让沈阳机床的数控机床单脉冲进给达到了0.5μ(相当于头发丝的1%),被世界顶级厂家纳入全球供应商之列,跻身国际轴承行业高端市场,那一年盖立亚才31岁。两年后,已经担任技术部长的她又迎来了另一次大考:承担国家“高档数控机床科技重大专项”中三个项目的攻关。

负责审查项目的专家觉得她太年轻,对她和她的团队提出了质疑:“成员最高职称是副高工,技术力量稍显薄弱,这副担子能担得起吗?”盖立亚信心十足:“资历和年龄有关系,但关系不大,请相信我们的能力。”随后她陈述了舍弗勒案例的经过,并提交了攻关项目的技术方案模型,专家终于亮出“绿灯”。

接下来开启了“加班模式”。有天晚上,她和同事加班忘了时间,深夜要回家时才发现外面起雾了。雾很大,能见度不足五米,开车在路上,就见浓雾一团团扑过来,“跟演鬼片似的。”走不成了,怎么办?同车的同事提醒:地上不是有白线吗?就顺着白线走!但越走越不对劲,怎么像在绕弯呢?下车仔细一看:原来是个环岛……

就这样夜以继日拼了三年,三个项目顺利拿下,团队在高速、高精、复合三大系列数控机床上均取得了重大突破,其中一款精密机床径向跳动仅为0.5μ,其精度达到了航天级水平,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。为此盖立亚获得了多项大奖,被媒体誉为“拿奖拿到手软”的高手。

时代让我们“挑大梁 ”

\

盖立亚将那些骄人战绩归功于“很幸运,赶上了好时代,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工业的高速发展”。她说,“是时代造就了我们。”

1999年,盖立亚大学毕业来到沈阳机床厂,虽说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,但她对机床一点都不感兴趣。“当时挺茫然的,不知道该干啥。”企业改革轰轰烈烈,厂里好多人都跳槽了,人才青黄不接,反倒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大舞台。盖立亚被“推”到了设计岗位,挑起了“大梁”。她感动于厂里技术前辈们的兢兢业业,“手工画图,方案一遍遍改,图纸一遍遍画。”对年轻人,前辈们毫无保留,倾囊相授。盖立亚因此迅速成长,很快独当一面,并爱上了自己的工作。

第一次获得职业成就感是沈阳第一台CKS6132全功能数控机床的诞生——那是师父带着她一起设计研发的。后来师父把接力棒传给她,她牵头研发了CKS6146、CKS6180等全系列中高端数控机床。至此,她从“尾雁”变成了“头雁”。

然而,就在她职业自信直线上升时,却意外挨了“当头一棒”。2005年,盖立亚到德国参加汉诺威机床设备展,无论是工艺集成还是设备的可靠性以及外观的精良度,都让她震撼,“本来以为自己挺厉害的,看了人家的,心里不舒服,很受刺激。”那一刻,她告诫自己:自信要有,但不能盲目自信,要在更大视野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。

彼时中国全面开放机床市场,引进国外设备,希望“以市场换技术”。沈阳机床厂也在德国柏林成立了研发中心,但关键图纸却被对方叫停,禁止拿回国内——核心技术依然被外方垄断。

盖立亚尝到了被人“卡脖子”的滋味。还有一次,她到日本参观一家企业的自动化机床生产线。得知她是搞技术的,厂家对她多了提防,专门派人跟着,不让她东瞧西看。这让她意识到:想创新,必须靠自己。

从那以后,盖立亚就着手研发机床自动化生产线。2007年,厂里第一台自动化机床在广东展销会展出,被吉林大华订购。2009年她又参加南京全国机床展,发现浙江、大连等厂家都在机床自动化方面有新的突破,“看来这的确是未来的发展方向。”由此更坚定了她创新自动化的决心。

敢吃“螃蟹”才有获得感

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2011年,日本NTN公司与洛阳轴承厂合作,要在洛阳建设一条全自动轮毂轴承生产线。过去轴承是轴承,轮毂是轮毂,现在要合二为一,对机床加工来说,就变成了一个“奇形怪状”的东西。工艺复杂了,难度也增大了。虽然之前没有类似的设计经验,但有以往做自动化的底子,盖立亚还是照样揭标。她想尝尝“螃蟹”到底能不能吃。

日本NTN是世界一流企业,拥有国际知名轴承品牌。当时日本专家对这套轮毂自动生产线提出了一系列设计指标,包括主轴的精度、机床占地面积、产品产量、产值等,要求达到年产十万套、五个人员配备的标准。

又是一轮没日没夜,设计方案反复推敲,反复修改,“不记得改了多少遍。”半年后,方案终于得到了日本专家的认可。随后开始商务谈判,双方在谈判桌上展开了博弈,“我方想降低难度,对方想提高精度。”接着日本专家又附加了十条要求,并盛气凌人地说:干不了就换人!

但盖立亚心里有数,这条生产线属于量身定做,因为时间所限,国内外目前还没人能接下这个盘子。之所以摆出一种“换人”的架势,是对方谈判的一种策略。“我们评估了一下,合理的,答应;不合理的,拒绝。”有理有据,不卑不亢。谈判结束,日方提交了订单。“14条自动化生产线、价值7000万元,而且是现金预付。”盖立亚带着团队打了一个漂亮仗。这是我国第一条自主研发的轮毂轴承自动生产线,沈阳机床厂从此全面进入自动化时代,当年创产值达2个亿,成为沈阳机床自动线历史上的里程碑。

不过,20年的职业生涯里,并非只有成功。2014年,盖立亚负责京津冀山东区域的市场研发,一年时间都在一线调研。能够直接面对客户,了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,对设计者来说是件好事。有一次,一位客户要求某个机型改双主轴部件,从技术层面上分析,盖立亚认为他的要求完全可以达到,便签下了订单。

然而在后来的制造装配过程中,她发现自己犯了“书生气”错误:只顾理论不顾实际,导致制造成本加大,而且设备不实用,应用面窄,“那种机型只卖出了一台,这是设计的失败。”

教训让她明白了:技术决定成本的70%,确定一种技术方案,不能只看理论,还要考虑实际工艺水平和加工手段。虽然随着工业发展,机床越来越多地实现个性化定制,但讲求个性化的同时也要考虑投入产出比。

现在她已从技术部门转向了生产一线,这让她有更多机会专注市场领域,全链条审视此领域的一系列变化,有针对性地解决客户痛点,优化产品性能,“对我来说这更具有挑战性。”

回顾多年打拼的成功之路,盖立亚概括了四个字:工匠精神。“敬业、专注、精益、创新,具备了这四点,你干啥都行。倘若这山望着那山高,最终将是一事无成。”干事创业要经常梳理和反思,实实在在全心投入,才会有真切的成就感,同时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快乐。


上一篇:用激光雕刻机才学会的新技能,纹身居然可以这么做
下一篇:霍尼韦尔联手SLM 提升铝合金3D打印性能